欢迎光临太原城市新闻!

今天是 2024年03月19日 星期二

关注社会热点

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要闻

一路同行——我与《经济日报》结缘30年

《经济日报》创刊于1983年1月1日,是党中央、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,40年来,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于个人而言,从青涩少年时期开始,我就与《经济日报》一路同行,《经济日报》就像一座灯塔,照亮我的前行之路。

1993年我读高二,荣幸地当上母校牡丹江第一中学广播站站长。校园广播站每周三有一个固定的30分钟栏目“经济广角”,为了办好这个栏目,需要大量搜集经济类新闻和评论,我与《经济日报》就此结缘,成为了《经济日报》的忠实读者和内容传播者。耳濡目染,我对经济研究有了莫名的热爱与执着,1994年高考填报志愿时,几乎所有志愿栏里,我填报的都是经济学专业。最后,如愿被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录取,开启了我数十年经济学人生涯。

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历史悠久,活跃过许多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经济学家。在南开,我受到严格而规范的经济学训练,每天沉浸于知识的海洋,时光在理论模型、实证检验中飞逝,累并快乐着。高中养成的阅读《经济日报》的习惯我不仅仍然保持,而且对《经济日报》的版面设计、文字风格也做了细致的研究。我大三时担任了《经济学系报》主编,这份系报每两周出一期,每期4版,从组稿、约稿、排版、校对我都亲历亲为。第一次办报,除了向老师和学长请教,我也从《经济日报》悟到了大量的隐性办报知识,比如,插图与主题的关系,如何运用经济学思想分析社会问题,等等。我们系报的发行限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,经常是一上架就被同学们一抢而空,每每这时,我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。

由于《经济日报》对我经济思想的启蒙较早,我攻读经济专业学得心应手,并一口气读到博士。求学期间,我最感兴趣的是道格拉斯·诺思开创的新制度经济学,它主要包括产权理论、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,有助于较好地阐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。《经济日报》作为权威的中央媒体,是国内最早宣介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报刊之一。当时,《经济日报》“理论周刊”刊发了很多关于制度创新理论的文章,令人耳目一新。受这些新思想新概念的启迪,2000年,我硕士生二年级就在《南开经济研究》发表了《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分析》一文,并同时被两本《人大复印资料》全文转载,可以算作我读硕期间的代表作了。

2006年,我入职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。院里承接了大量的部委课题,“走访调研”是我们从事经济研究的常态,而《经济日报》则成为我把握经济主旋律、找寻研究新亮点的定盘星。随后的两年中,在《经济日报》加持下,我的科研通道逐渐打开,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”、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”等纵向课题纷至沓来,“调查研究”使我积累了丰富经验,研究越来越接地气,撰写的一些内参报告获得了中央领导批示。2013年,我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;2014年,我与林汉川教授、蓝庆新教授合著的《中国企业转型升级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》获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;2015年,我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。

相当长一段时间内,我作为《经济日报》忠实读者的身份一直未变,只不过还成了《经济日报》的宣传者。我要求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每天必须阅读《经济日报》,以提高经济分析的敏锐度及逻辑思维能力。2018年,我执教的硕士毕业生之一裴文婉拒诸多高薪工作,选择了她最为心仪的媒体——经济日报社。2020年4月,我通过裴文向《经济日报》智库版投了一篇题为《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》的稿件,于同年5月3日见报。这是我在《经济日报》发表的第一篇文章,给予我莫大的鼓励。2021年9月2日,我接到《经济日报》时评版马洪超主编的约稿,希望我写一篇“减碳”或“绿色转型”方面的稿件。我将“减碳”与“绿色转型”结合起来,完成了《减碳须遵循绿色转型规律》,并于9月7日刊发。此后,在马洪超、覃皓珺等编辑的支持和帮助下,我的经济评论写作逐渐熟中生巧。2021年12月8日,马洪超编辑又约我写一篇生态建设方面的稿件。当时我想,绿色生产方面的文章已经不少了,如果从绿色消费着手,可能亮点更多,于是撰写了《做好低碳消费大文章》。巧的是,12月10日上午把稿件发出,当晚就得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明确提出,“在消费领域,增强全民节约意识,倡导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”。由于文章选题紧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12月23日该文刊发后,中国外文局人民画报社《中国》杂志联系我,又将该文翻译成俄文刊发,对外宣传了我国的“双碳”战略。

今年4月,马编辑告诉我,他将赴报社驻吉林记者站,此前半年多,我和他虽然经常联系,但素未谋面。令我意外的是,《经济日报》时评版梁剑箫主编随后就加了我的微信,实现无缝链接,我对《经济日报》编辑老师们的办事效率和工作热情更加肃然起敬,有这样一支勤勉务实,励精笃行的队伍,《经济日报》必将越办越好!很快,梁编辑请我就“积极扩大有效投资,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”写一篇评论文章。考虑到投资依然是疫情下稳定经济的“压舱石”,我决定从民间投资角度入手,完成了《多措并举撬动民间投资》一文。见报时,标题被改成了《为民间投资注入活水》,顿觉文章更为灵动了。

我在《经济日报》刊发的文章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。一是绿色低碳。2020年,我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——“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研究”。近年来,我多次在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《经济社会体制比较》《改革》等刊物上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,刊发相关文章最多的当然还是《经济日报》,她为我研究成果落地提供了一个非常宽广的平台。二是民营经济。我兼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,从事相关调研及报告,为民营经济发展出力献策责无旁贷。民间投资是经济活力的“晴雨表”,在疫情尚待消除的当下,更好地撬动民间投资对于稳住宏观经济基本盘至关重要。《经济日报》长期关注这方面的选题,与我的研究方向正相契合。

2020年至今,我已在《经济日报》刊发了13篇文章,可编发稿件的编辑我都未曾谋面,却又神交已久。我深知,他们是年轻有为、认真负责、勇往直前的新闻战士,他们是低调内敛、无私奉献、甘为人梯的编辑老师。

《经济日报》历经40寒暑,我与《经济日报》结缘30春秋,愿《经济日报》永葆青春活力!衷心祝愿《经济日报》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征途上与时俱进,再创佳绩!

(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)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太原城市新闻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推荐阅读
腾讯云秒杀
阿里云服务器

Copyright 2003-2024 by 太原城市新闻 ty.csrib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
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| 网站所有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。